自由工作制(弹性工作制 一. 含义: 所谓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 长度的前提下,员工可以自由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,以代 替统一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的制度 二. 发展:背景: 弹性工作制是 60 年代由德国的经济学家提出的,当时主要是 为了解决职工上下班交通拥挤的困难。到 90 年代,大约 40% 的大公司采用了弹性工作制,其中包括杜邦公司、惠普公司等 著名的大公司。在日本,日立制造所在 1988 年推行这一制度, 除生产线上的工人以外,有四万人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工作时间 富士重工业、三菱电机等大型企业也都以此为目标,进行了类 似的改革。我国近年来许多工厂也在试行这种制度。从 90 年 代期间,国内产业开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。服务业公司的 就业人数就开始大幅度增长。根据对经济的预测,服务行业就 业机会的增长还将继续。这段时间内,制造业就业水平的稳步 下降被零售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明显上升所抵消。而非正式 员工,也更加容易在服务业中找到工作,因为服务业是劳动密 集型,而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。可以允许某些非正式的工作模 式存在。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,现代社会工作方式的快速变化和 生活节奏的加快提速,传统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受到越来越严 峻的考验。据一项市场调查显示,国内有过半数以上的白领工 作者更钟情于不拘泥于传统的“朝九晚五”的工作方式,他们认 为,现代工作、生活节奏过于紧凑,必须有更灵活的工作方式 来激起他们的工作热情,帮助他们调整最适合自己作息习惯的 生物钟,以保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来 “降压”、“解压”,让他们 的头脑时刻保持高度的清醒。而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,激 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使这一新兴的、更适合时代发展的工 作方式 “弹性工作制”应运而生。 三. 实行自由工作制的原因: (1) 一部分劳动力现在尽力适应两种需求:要求苛刻的工 作和繁忙的私人生活。他们感觉不能平衡。他们需要 更为新颖的工作形式,一种特殊的、更为灵活的工作 时间表 (2) 很多员工的个人需要与传统的工作时间表相冲突, 如果雇主能够为这样的员工提供弹性的工作时间,你 就会增加员工生产力和员工的满意度,减少旷工和辞 职率,促进企业的发展。 (3) 弹性的工作时间可以帮助企业创建更为预约更令人 满意的工作氛围,令这种工作形式员工往往在工作时 间内更加努力效率更高,以便保持住他们颇为满意的 时间表,这种生活方式使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达到平衡 状态 四:形式: (1)核心时间与弹性时间结合制。一天的工作时间由核心工 作时间(通常 5-6 小时)和环绕两头的弹性工作时间所组成。 (2)成果中心制。公司对职工的劳动只考核其成果,不规定具 体时间,只要在所要求的期限内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就照付薪酬。 (3)紧缩工作时间制。职工可以将一个星期内的工作压缩在二、 三天内完成,剩余时间由自己处理。职工上班时间减少,可以节省 交通费,提高公司的设备利用率 (4)雇佣非正式员工制,非正式员工,明确和公司保持暂时的 雇佣关系,他们的聘用期限根据企业需要和方便来定,工作时间非 常灵活方便。对企业来讲,雇用非正式员工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降低 成本的办法。 (5)建立自主型组织结构。在这种组织结构中,为改善工作组 织,组织建立弹性作制,让员工可以自主地决定工作时间,决定生 产线的速度 (6)工作分担方案。该计划允许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来分担一个 完整的全日制工作。比如,企业可以决定一周有 40 小时的工作, 由两个人来分担。其中一个人上午工作,另一个人则可以在下午工 作 临时性工作分担方案。主要在企业困难时期采用,企业用临时削减 员工工作时间的方法来对付临时解雇员工的现象出现。比如,为了 防止不得不解雇 30 名员工,企业的 400 名员工愿意每人每天只工 作 7 小时,每周拿 35 小时的工资。 (7)弹性工作地点方案。只要员工能够完成单位指定的工作任 务,以电子通讯为手段与单位沟通,单位允许员工在家里或在离家 很近的其他办公室中完成自己的工作 五:适用的工作: 一般来说, 首先,该项工作能进行精确的个体工作绩效(质量、数量)的考 核; 其次,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规范应能允许该工作实行弹性 时间; 第三,企业具有较严密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保证; 第四,各级企业管理人员,包括基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水 平,而且支持这一变革措施; 最后,职工对这一制度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。 由于弹性工作制 的推广应用及其激励的后果,它已成为目前研究组织发展和变革的 重要内容之一。 六:实行的条件及怎样执行: 实施弹性工作制的条件: 实施弹性工作制必须有良好的软硬环境的支撑。 首先,人的素质是能否实施弹性工作制的重要因素。 第二,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,避免员工们各自形成“知识 孤岛”。 第三,实施弹性工作制应有良好的物质基础设施支撑。计算机、 网络、通讯设备是知识员工交流、分享知识的重要工具。 第四,实施弹性工作制也与工作性质相关,一般来讲应该是知 识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可按照一定的分工有相对的独立性。 怎样执行: 1. .让员工清楚在工作时间内要达到的目标。这种目标必须是具 体的,标明具体行动的目标这样在工作结束时就能检验 员工的工作质量。 2. 需要清楚明确一位员工在公司内的确切角色。每位职员—— 无论经理还是普通员工——都必须清楚自己和他人的预 期和责任。 3. 在员工开始按照弹性时间表工作之前你必须确定员工与公司 交流的频率和模式 4. 远程办公员工每天要有固定的工作时间。 这样员工很少出现 在办公室当中所以其他员工更希望联系他处理一些公司 事务。 七:优缺点: 优点:对企业组织的优点 1、 弹性工作制可以减少缺勤率、迟到率和员工的流失 2、 弹性工作制可以增进员工的生产率。有一项研究发现, 在所调查的公司中,弹性工作制使拖拉现象减少了 42%,生产率增加了 33%。 3、 弹性工作制增加了工作营业时限,减少了加班费的支 出(例如,德国某公司采取该制度后,加班费减少了 50%)。 对员工的优点: (1) 员工在工作时间有了一定的自由选择,他们可以自 由按照自己的需要作息,上下班可以避免交通拥挤, 免除了担心迟到或缺勤所造成的紧张感,并能安排 时间参与私人的重要社交活动,便于安排家庭生活 和业余爱好。 (2) 由于员工感到个人的权益得到了尊重,满足了社交 和尊重等高层次的需要因而产生责任感,提高了工 作满意度和士气。 缺点: 一,弹性工作时间计划也有其不足之处。最突出的一点是弹性 工作时间计划难于管理。尤其在工人必须互相协助才能完成工作的 较大工人群体中,这种计划可能根本就执行不了。 一,它会给管理者对核心的共同工作时间以外的下属人员工作 进行指导造成困难,并导致工作轮班发生混乱。其次,当某些具有 特殊技能或知识的人不在现场时,它还可能造成问题更难以解决, 同时使管理人员的计划和控制工作更为麻烦,花费也更大。 二,许多工作并不宜转为弹性工作制,例如,百货商店的营业员、 办公室接待员、装配线上的操作工,这些人的工作都与组织内外的 其它人有关联,只要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存在,弹性工作制通常就 不是一可行的方案。 三,当某些具有特殊技能或知识的员工不在现场时,它还可能造 成问题更加难以解决,或使进度延缓,同时使管理人员的计划和控 制工作更为麻烦,花费也更大。许多工作不宜使用弹性工作时间制, 例如,百货商店的营业员、办公室接待员、装配线上的操作工 四:采用弹性工作制之后,员工的精神压力实际上可能比固定 工作时期大,因为这时没有上下班之分,实质上你是处于 24 小时 待命状态,随时可能要去执行某项紧急任务,而不象以前,上下班 界定清晰,下班之后几乎是万事大吉,一身轻松 五:,它还要求企业必须有相应的考勤或其他工作时间记录手 段,而从雇员的角度来看,这些都不是什么好东西,某种程度上会 使雇员对企业的制度产生抵触情绪 在中国: (一) 全面推行弹性工作制有一定难度, (1) 首先,很显然,弹性工作制并不是对所有的行业、所 有的部门和企业里所有的员工都适合。 (2) 其次,弹性工作制归根结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 念在做支撑,是企业主为了“迎合”员工的需要、满足他 们工作之外的需要而产生的。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企业 的管理者还很难真正做到“以人为本”,而人才市场供大 于求的局面也使得一般企业觉得没有必要去“迎合”员工 的需要 (3) 再者,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职业化程度有 待提高,诚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,这些都是制约弹 性工作制发展的原因 (4) 最后,由于目前国内企业仍以传统制造行业为主,对 于在生产、装配等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是不允许采用 弹性工作制的;而机关政府等传统企事业单位的工作 环境同样不适合这种工作制度,这些人的工作都与组 织内外的其他人有关联,弹性工作制通常就不是可行 方案。 (二) 弹性工作计划之弹性雇佣制 1. 的确在中国这个人才市场供大于求,劳动者素质有 待提高,传统工作环境有待改进的一个特殊情况下, 全面实行弹性工作计划是行不通的 2. 针我国人才市场劳动力过剩的情况,企业可实行弹 性雇佣制,即工作时间均以小时计算,薪酬也以小 时计算 3. 不同企业可依自身的情况对弹性工作时间表作出调 整。
自由工作制
温馨提示: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,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。
本文于
2022-06-06上传分享